青陽縣位于長江南岸,皖南山區(qū)北部,南依黃山北襟長江,九華山雄踞縣境西南,青陽歷史悠久,文化底蘊深厚,青陽歷史文化包括民間文學、民間美術、民間戲劇、民間音樂等。其中,民間音樂形式豐富,源遠流長,西邊以九華民歌最具本土特色。
九華民歌是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,源于明清,盛于建國后,是中國民歌藝術鏈上不可缺少的一環(huán)。九華民歌體裁多樣,有山歌、秧歌、號子、情歌、小調等,適合不同區(qū)域和場合的演唱。題材廣泛,涉及生產生活等各個方面。九華民歌語言樸實生動,通俗易懂,不同調式、調性的旋律清新流暢,清雅無飾,可謂“隨口曲子自來腔”,是勞動者有感而發(fā)的心聲。在表演形式上有獨唱、男女對唱、小合唱、一唱眾和等。九華民歌是我國民間音樂的重要組成部分,是中華民族文藝寶庫中的一顆璀璨明珠。
長期以來,我縣十分重視九華民歌的搜集、整理工作,上世紀八十年代收集民歌293首(載于《中國民間歌謠集成》安徽卷)內容十分豐富,有反映生活的《小白菜》、《放牛歌》;有青年男女傾訴愛情的《應學蠟燭一條心》、《花針刺傷手》;有用于喜慶場合的《上梁歌》、《撒帳調》等。同時,我縣創(chuàng)作了眾多九華民歌作品,如《太陽一出照滿山》、《站在長垅望北京》、《九天仙女采茶來》、《黨譜新歌我愛唱》、《我們的生活比蜜甜》、《青通河畔好風光》、《喬木的菊花會說話》等,深受群眾喜愛。
九華民歌通過口頭演唱,師徒相授,代代相傳不絕于世。近年來我縣在做好九華民歌宣傳推廣工作的同時,不斷加強人才建設,優(yōu)化隊伍結構,大力推動“名師帶徒”工程,進一步建立健全非遺保護長效機制,使省級非遺項目九華民歌得到更好的傳承和發(fā)展。
用微信掃描二維碼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
主辦單位:青陽縣人民政府辦公室 承辦單位:青陽縣數據資源管理局
運維電話:0566-5038187 不良信息舉報 中國互聯網協(xié)會
皖ICP備05015023號-1 皖公網安備 34172302000005號 網站標識碼:3417230025 本站支持IPV6訪問